技術文章
【JD-NQ10】【競道科技智慧農(nong) 業(ye) 設備一站購齊,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建設,多種設備可選,可定製,歡迎谘詢!!!】。
農(nong) 業(ye) 氣象環境監測站能否監測病蟲害發生的氣象條件,提前預警?
病蟲害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 “隱形殺手",其爆發與(yu) 傳(chuan) 播往往與(yu) 特定氣象條件密切相關(guan) —— 高溫高濕易引發真菌病害,適宜溫濕度會(hui) 加速害蟲繁殖。農(nong) 業(ye) 氣象環境監測站憑借對溫濕度、光照、降水等關(guan) 鍵氣象要素的精準監測,結合病蟲害發生的氣象規律模型,不僅(jin) 能實時捕捉利於(yu) 病蟲害滋生的氣象條件,還能提前推送預警信息,幫助農(nong) 戶將防控關(guan) 口前移,從(cong) “被動治蟲" 轉向 “主動防蟲",大幅減少病蟲害造成的產(chan) 量損失。
精準捕捉病蟲害關(guan) 聯氣象條件,構建 “風險識別基礎"
多數病蟲害的發生、傳(chuan) 播、危害都有明確的 “氣象閾值",農(nong) 業(ye) 氣象環境監測站通過實時監測與(yu) 病蟲害強相關(guan) 的氣象要素,為(wei) 預警提供數據支撐。以常見病蟲害為(wei) 例:小麥白粉病的高發條件是 “空氣相對濕度≥80%、日平均氣溫 15-20℃且連續陰雨 3 天以上",監測站會(hui) 重點追蹤這三項數據,當數據持續滿足閾值時,係統會(hui) 標記為(wei) “白粉病高風險";蚜蟲繁殖的適宜溫度為(wei) 20-25℃,空氣濕度 50%-70%,若監測到連續 5 天處於(yu) 該環境區間,且無強降雨(強降雨會(hui) 衝(chong) 刷蚜蟲,抑製繁殖),則判定為(wei) “蚜蟲爆發高風險"。
除基礎溫濕度外,監測站還會(hui) 根據病蟲害類型,針對性監測特殊氣象要素。例如,稻飛虱的遷飛與(yu) 風速、風向密切相關(guan) (適宜遷飛風速為(wei) 2-5 米 / 秒,偏南風利於(yu) 其北遷),監測站會(hui) 實時記錄風速風向數據,結合區域氣象預報,預判稻飛虱的遷入時間與(yu) 範圍;柑橘潰瘍病的傳(chuan) 播依賴雨水(病菌通過雨滴飛濺擴散),監測站會(hui) 重點監測 “單次降雨量≥10 毫米且伴隨風力≥3 級" 的天氣,這類條件出現後,會(hui) 觸發潰瘍病傳(chuan) 播預警。這些與(yu) 病蟲害直接關(guan) 聯的氣象數據,為(wei) 後續預警提供了精準的 “風險依據",避免了僅(jin) 憑經驗判斷的主觀性與(yu) 滯後性。

結合病蟲害模型與(yu) 曆史數據,實現 “科學預警預判"
農(nong) 業(ye) 氣象環境監測站並非簡單監測氣象數據,而是通過內(nei) 置的 “病蟲害 - 氣象關(guan) 聯模型",結合當地曆史病蟲害發生數據,將實時氣象條件轉化為(wei) “可感知的預警等級"(如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實現提前 1-7 天預警。
模型構建過程中,技術人員會(hui) 整合當地近 5-10 年的氣象數據與(yu) 病蟲害發生記錄,找到兩(liang) 者的內(nei) 在關(guan) 聯 —— 例如,通過分析發現 “當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日平均氣溫≥18℃、空氣濕度≥75% 的天數累計超過 10 天,當年棉鈴蟲的發生時間會(hui) 提前 7 天,危害程度增加 30%",並將這一規律寫(xie) 入模型。當監測站實時數據觸發該條件時,係統會(hui) 自動匹配曆史案例,計算風險概率,並結合未來 3 天的氣象預報(如是否有降溫、降雨),調整預警等級。例如,若預測未來有降溫(氣溫降至 15℃以下),會(hui) 將 “高風險" 下調為(wei) “中風險";若預測持續適宜環境,則維持 “高風險" 並強化預警。
在江蘇鹽城的水稻產(chan) 區,依托這種 “數據 + 模型" 的預警模式,監測站提前 5 天預判出稻縱卷葉螟的爆發風險,農(nong) 戶據此提前噴施長效殺蟲劑,將蟲口減退率從(cong) 傳(chuan) 統防治的 60% 提升至 90%,水稻葉片受害率從(cong) 15% 降至 3% 以下,有效保護了作物光合作用功能。
多維度推送預警信息,確保 “防控及時落地"
預警信息能否快速觸達農(nong) 戶,直接影響防控效果。農(nong) 業(ye) 氣象環境監測站會(hui) 通過 “多渠道、分層級" 的方式推送預警,確保不同類型農(nong) 戶都能及時接收並采取措施。
核心推送渠道包括:麵向種植大戶、合作社的 “APP + 短信" 雙提醒,APP 端會(hui) 詳細顯示預警病蟲害類型、風險等級、適宜防控時間、推薦藥劑(如 “蚜蟲高風險,建議 3 天內(nei) 噴施吡蟲啉,選擇氣溫 15-20℃、無風時段作業(ye) "),短信則作為(wei) 兜底,避免遺漏;麵向普通農(nong) 戶的 “村廣播 + 微信群" 通知,村廣播會(hui) 用通俗語言播報預警(如 “各位農(nong) 戶注意,未來 3 天溫度濕度適合蚜蟲繁殖,請抓緊打藥防治"),村幹部會(hui) 在微信群內(nei) 發布圖文版防控指南,標注 “打藥時間避開中午高溫"“藥劑稀釋比例" 等關(guan) 鍵信息;針對偏遠地區農(nong) 戶,部分監測站還會(hui) 聯動當地農(nong) 技員,通過上門走訪的方式傳(chuan) 遞預警,確保信息全覆蓋。
此外,預警還會(hui) 結合作物生長階段細化建議 —— 例如,同樣是白粉病預警,若作物處於(yu) 苗期,會(hui) 建議 “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戊唑醇),間隔 7 天噴 1 次,連續 2 次";若處於(yu) 灌漿期,則建議 “選擇低毒低殘留藥劑(如醚菌酯),避免影響籽粒品質",讓農(nong) 戶的防控措施更具針對性,既保證效果,又契合綠色種植要求。
從(cong) 捕捉關(guan) 聯氣象條件,到科學預判風險,再到及時推送預警,農(nong) 業(ye) 氣象環境監測站已成為(wei) 病蟲害防控的 “重要幫手"。實踐證明,配備監測站的農(nong) 田,病蟲害防控響應時間平均縮短 3-5 天,農(nong) 藥使用量減少 20%-30%,產(chan) 量損失率降低 15%-25%。隨著技術升級,部分監測站還集成了 “病蟲害孢子捕捉儀(yi) "“蟲情測報燈",實現 “氣象條件 + 病蟲害實體(ti) " 雙監測,預警精準度將進一步提升,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築牢 “防蟲屏障"。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