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JD-XQ4】【競道科技校園教學氣象站,多種配置,任您選擇,助力校園氣象科普發展!廠家直發,更多優(you) 惠,歡迎谘詢問價(jia) 】!
科普校園氣象站的 LED 屏該如何設置才適配學生觀測
科普校園氣象站的 LED 屏是連接 “氣象數據" 與(yu) “學生認知" 的核心載體(ti) ,需圍繞 “看得懂、看得清、用得上" 三大原則,結合小學、初高中學生的認知差異與(yu) 觀測場景(如課間快速查看、課堂深度分析),從(cong) 內(nei) 容篩選、界麵設計、安裝細節、功能適配四方麵優(you) 化設置,讓 LED 屏既成為(wei) 氣象數據展示窗口,又成為(wei) 科普教學工具。

一、顯示內(nei) 容:按學段篩選,兼顧 “直觀性" 與(yu) “探究性"
(一)小學段:簡化數據,關(guan) 聯生活認知
小學階段學生對抽象數據理解能力較弱,LED 屏內(nei) 容需 “去專(zhuan) 業(ye) 化、強生活化",聚焦 4 類核心信息,避免複雜參數:
基礎氣象要素:僅(jin) 顯示溫度(單位℃,保留整數,如 “25℃")、濕度(單位 % RH,取整,如 “60%")、風向(用 “東(dong) 風"“西南風" 等方位詞,搭配箭頭圖標 “→")、天氣現象(用卡通圖標 + 文字,如 “🌞 晴"“🌧️ 小雨"),不顯示氣壓、日照時數等抽象數據;
生活提示:結合數據添加通俗建議,如 “溫度 28℃,濕度 70%→今日悶熱,建議穿短袖、多喝水"“風力 3 級→適合戶外跳繩,注意防曬",將數據與(yu) 學生日常活動關(guan) 聯,幫助建立 “數據 - 生活" 的聯係;
觀測小任務:每日滾動顯示 1 個(ge) 簡單任務,如 “今天的風向是東(dong) 風,觀察國旗飄向哪個(ge) 方向?"“記錄放學時的溫度,和早上比變化了多少?",引導學生主動觀測,任務語言需口語化,避免使用專(zhuan) 業(ye) 術語;
科普小貼士:每周更新 1 條氣象小知識,如 “為(wei) 什麽(me) 雨後會(hui) 出現彩虹?→雨後空氣中有小水珠,陽光穿過水珠會(hui) 折射出彩色光",搭配簡筆畫圖標(如彩虹、水珠),增強趣味性。
例如,某小學 LED 屏在雨天顯示 “🌧️ 中雨,今日降水 15mm→雨滴像小珍珠,試著觀察雨滴落在地麵的形狀吧!",既展示數據,又激發學生觀察興(xing) 趣。
(二)初高中段:豐(feng) 富維度,支撐探究分析
初高中學生需通過數據開展深度思考,LED 屏內(nei) 容需 “多要素、可對比",覆蓋 6 類信息,滿足課題研究需求:
完整氣象要素:顯示溫度(保留 1 位小數,如 “24.5℃")、濕度(% RH,保留整數)、風速(單位 m/s,保留 1 位小數,如 “2.3m/s")、風向(方位詞 + 角度,如 “東(dong) 北風 45°")、降水量(單位 mm,保留 1 位小數,如 “8.2mm")、氣壓(單位 hPa,如 “1012hPa"),數據格式統一,便於(yu) 記錄分析;
數據趨勢圖:滾動顯示 24 小時核心數據曲線,如溫度變化曲線(橫軸時間、縱軸溫度)、降水柱狀圖(橫軸時段、縱軸降水量),曲線用不同顏色區分(如紅色表溫度、藍色表降水),圖例清晰,支持學生直觀觀察數據波動;
對比數據:每日更新校園氣象站與(yu) 當地氣象站(如 “中國天氣網" 數據)的對比值,如 “校園溫度 25.1℃,數據 24.3℃,偏差 + 0.8℃",標注偏差原因提示(如 “可能受校園熱島效應影響"),引導學生探究差異;
課題支持信息:結合教學進度顯示相關(guan) 數據,如地理課學習(xi) “氣候類型" 時,顯示近 30 天降水與(yu) 溫度均值,標注 “當前數據符合亞(ya)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特征";物理課學習(xi) “氣壓與(yu) 海拔" 時,顯示校園與(yu) 周邊高地(如附近山頂)的氣壓對比,為(wei) 課題研究提供數據參考。
某中學通過 LED 屏展示的 “月降水變化圖",成為(wei) 學生 “校園降水與(yu) 城市排水關(guan) 係" 課題的核心數據來源,體(ti) 現了 LED 屏的探究支撐價(jia) 值。
二、界麵設計:按認知習(xi) 慣優(you) 化,兼顧 “清晰性" 與(yu) “引導性"
(一)視覺布局:分區域展示,避免信息混亂(luan)
無論哪個(ge) 學段,LED 屏界麵均需 “分區明確、重點突出",避免信息堆砌:
小學段:采用 “上圖標、下文字" 布局,頂部 2/3 區域顯示核心數據與(yu) 卡通圖標(如溫度圖標用溫度計造型、風向用箭頭造型),圖標尺寸不小於(yu) 10cm×10cm,便於(yu) 遠距離識別;底部 1/3 區域顯示生活提示與(yu) 小任務,文字字號不小於(yu) 24 號,用彩色字體(ti) 區分(如紅色表溫度、藍色表提示);
初高中段:采用 “左實時數據、右趨勢圖" 布局,左側(ce) 1/2 區域分欄顯示 6 項氣象要素(每欄 1 項,含名稱、數據、單位),文字字號 20-22 號;右側(ce) 1/2 區域顯示 24 小時趨勢圖,圖表占比不低於(yu) 80%,坐標軸標注清晰,避免文字遮擋曲線。
界麵背景色統一為(wei) 淺色係(如淺藍、米白),避免深色背景吸熱導致屏幕過熱,同時提升文字對比度 —— 小學段用 “淺色背景 + 彩色文字",初高中段用 “淺色背景 + 黑色文字",確保晴天強光下仍能清晰觀看。
(二)交互邏輯:簡化操作,適配學生使用
LED 屏需支持簡單交互,滿足學生自主查看需求,但操作門檻需適配學段:
小學段:設置物理按鍵(如 “上一頁"“下一頁"“聲音開關(guan) "),按鍵尺寸不小於(yu) 5cm×5cm,標注卡通圖標(如 “▶️" 表下一頁),避免複雜觸控操作;默認自動滾動顯示(每 30 秒切換 1 頁),無需學生手動操作,僅(jin) 在有教師指導時啟用按鍵交互;
初高中段:支持觸控操作(如點擊趨勢圖可放大查看細節、點擊數據項可顯示曆史記錄),同時保留物理按鍵備用;設置 “數據導出" 按鈕,學生可通過 U 盤插入導出近 7 天數據(格式為(wei) Excel),無需教師授權,方便課題使用。
例如,某校園 LED 屏的觸控功能,讓初高中學生可自主放大溫度曲線,查看某一時刻的精確溫度值(如 “14:30 溫度 25.8℃"),提升數據獲取的便捷性。
三、安裝位置:按觀測場景選址,兼顧 “可視性" 與(yu) “安全性"
(一)位置選擇:覆蓋核心活動區域
LED 屏需安裝在學生日常活動頻繁、視野開闊的位置,確保高使用率:
優(you) 先區域:小學段選操場入口旁、教學樓一層大廳(靠近科學教室);初高中段選實驗樓門口、校園廣場中心,這些區域學生課間、課後停留時間長,便於(yu) 快速查看;
避開區域:遠離高大樹木、建築物陰影區(避免陽光直射屏幕導致反光,或陰影遮擋屏幕),遠離操場運動區(防止球類撞擊屏幕),遠離校門口交通要道(避免學生停留查看時影響交通)。
(二)安裝高度:適配學生身高,確保舒適觀測
安裝高度需按學段學生平均身高設計,避免仰頭或低頭查看導致疲勞:
小學段:屏幕底邊距地麵 1.2-1.5m,屏幕中心高度與(yu) 1-6 年級學生平均視線高度(約 1.3-1.6m)匹配,學生站立時無需仰頭即可看清全屏;
初高中段:屏幕底邊距地麵 1.5-1.8m,屏幕中心高度與(yu) 初高中學生平均視線高度(約 1.6-1.9m)匹配,兼顧站立與(yu) 行走時的觀測需求。
屏幕與(yu) 周邊障礙物(如護欄、灌木)的距離不小於(yu) 1m,預留觀測空間,避免學生擁擠查看時發生碰撞。
四、功能設置:按教學需求適配,兼顧 “實用性" 與(yu) “擴展性"
(一)基礎功能:保障穩定運行,滿足日常觀測
亮度調節:支持自動與(yu) 手動雙模式,自動模式根據環境光強調節(如晴天亮度 80%、陰天 50%、夜間 30%),避免強光下看不清或夜間過亮耗電;手動模式由教師控製,如課堂演示時調至最高亮度,夜間無人時調至低亮度;
時間同步:與(yu) 校園時鍾或網絡時間自動同步,確保數據記錄時間準確,避免因時間偏差導致數據混亂(luan) ;
故障提示:當設備故障(如傳(chuan) 感器斷開、數據傳(chuan) 輸中斷)時,屏幕顯示 “🔴 設備故障,請聯係氣象站指導教師",並標注教師,方便學生及時上報。
(二)拓展功能:銜接教學活動,提升科普價(jia) 值
課堂聯動:支持教師通過手機 APP 遠程控製屏幕顯示內(nei) 容,如科學課講解 “溫度變化" 時,教師遠程切換至 “24 小時溫度曲線" 頁麵,配合講解數據波動規律;
科普活動支持:舉(ju) 辦 “氣象知識競賽" 時,屏幕滾動顯示競賽題目(如 “下列哪種天氣現象對應濕度最高?A. 晴 B. 小雨 C. 大霧"),學生通過搶答器作答,屏幕實時顯示答案與(yu) 解析;
數據共享:初高中段 LED 屏支持連接校園 WiFi,學生通過掃碼(屏幕顯示二維碼)查看曆史數據(如近 30 天降水記錄),無需現場記錄,提升數據獲取效率。
某小學在 “世界氣象日" 活動中,教師通過遠程控製 LED 屏,循環播放氣象科普動畫與(yu) 互動題目,讓 LED 屏成為(wei) 活動的核心互動載體(ti) ,有效提升了科普效果。
綜上,科普校園氣象站 LED 屏的設置需 “以學生為(wei) 中心",通過分學段的內(nei) 容篩選、適配認知的界麵設計、貼合場景的安裝細節與(yu) 支撐教學的功能設置,讓 LED 屏從(cong) “數據顯示器" 升級為(wei) “科普教學工具",真正適配學生的觀測與(yu) 學習(xi) 需求,助力校園氣象科普教育落地。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