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Articles

技術文章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種大棚蔬菜和種露天莊稼,田間環境氣象站提供的數據有區別嗎?

種大棚蔬菜和種露天莊稼,田間環境氣象站提供的數據有區別嗎?

更新時間:2025-09-02      點擊次數:119

  【JD-NQ10】【競道科技智慧農(nong) 業(ye) 設備專(zhuan) 業(ye) 廠家,高標準農(nong) 田氣象環境監測設備不同型號,不同參數支持定製,歡迎垂詢問價(jia) !】。

  種大棚蔬菜和種露天莊稼,看似都是 “靠天吃飯”,但生長環境差異極大 —— 大棚能調控溫濕度,露天則依賴自然氣候。因此,田間環境氣象站提供的數據也會(hui) “按需定製”,不管是監測指標還是數據解讀,都有明顯區別,確保數據能真正幫到不同種植場景的農(nong) 民。

  先看監測指標的核心差異:露天莊稼的氣象站更側(ce) 重 “自然氣候風險”,大棚蔬菜的氣象站則聚焦 “棚內(nei) 小環境調控”。

  對露天莊稼(比如小麥、玉米、露天蔬菜)來說,氣象站要盯著 “不受人為(wei) 控製的自然條件”:除了基礎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還會(hui) 重點監測降雨量、風速風向、光照時長—— 降雨量決(jue) 定是否需要灌溉或排水,比如連續降雨超 50 毫米要預警內(nei) 澇,連續 15 天無雨要提醒抗旱;風速超過 3 級要預警倒伏,尤其是玉米灌漿期;光照時長則影響作物光合作用,比如露天番茄若光照不足 6 小時 / 天,會(hui) 導致坐果率下降。這些指標都是露天種植 “躲不開的自然變量”,氣象站的數據要幫農(nong) 民應對自然風險。

田間環境氣象站

  而大棚蔬菜(比如黃瓜、番茄、生菜)的生長環境受棚膜、通風口、加熱設備影響,氣象站的監測重點會(hui) “向內(nei) 聚焦”:除了常規溫濕度,還會(hui) 增加棚內(nei) CO₂濃度、葉麵濕度、棚膜透光率等專(zhuan) 屬指標。CO₂是大棚蔬菜光合作用的 “原料”,濃度低於(yu) 400ppm 會(hui) 影響長勢,氣象站監測到後會(hui) 提醒 “開啟 CO₂發生器”;葉麵濕度高(超過 90%)易引發灰黴病,數據超標會(hui) 建議 “開啟棚內(nei) 風扇降濕”;棚膜透光率則關(guan) 係光照強度,若因灰塵、霧滴導致透光率下降 20%,會(hui) 提示 “清洗棚膜”。這些指標都是大棚 “可調控的小環境變量”,數據要幫農(nong) 民精準調節棚內(nei) 條件。

  再看數據側(ce) 重點的不同:露天數據重 “災害預警”,大棚數據重 “生長適配”。

  露天莊稼的氣象數據,核心是 “提前避災”。比如春季露天土豆種植,氣象站監測到夜間溫度低於(yu) 0℃,會(hui) 立刻推送霜凍預警,讓農(nong) 民覆蓋秸稈保溫;夏季露天辣椒種植,監測到空氣濕度超 85% 且溫度 25-30℃,會(hui) 預警 “易爆發疫病,需噴施殺菌劑”。這些數據的價(jia) 值在於(yu) “規避自然風險”,減少災害對露天作物的直接傷(shang) 害。

  大棚蔬菜的氣象數據,更注重 “適配作物生長需求”。比如大棚黃瓜適宜生長溫度是 25-30℃,夜間低不能低於(yu) 15℃,氣象站會(hui) 實時跟蹤棚內(nei) 溫度:白天超過 32℃提醒 “打開通風口降溫”,夜間低於(yu) 15℃建議 “開啟加熱設備”;大棚生菜喜涼,溫度超過 25℃就會(hui) 抽薹,數據超標會(hui) 預警 “需遮陽降溫,避免品質下降”。這些數據的目標是 “讓棚內(nei) 環境始終貼合作物需求”,而不是單純應對災害 —— 畢竟大棚已隔絕了大部分自然風險,重點在 “精細化調控”。

  還有數據應用場景的差異:露天數據幫農(nong) 民 “被動應對”,大棚數據助農(nong) 民 “主動調控”。

  露天種植時,農(nong) 民用數據多是 “被動調整”:比如氣象站預警未來 3 天有暴雨,農(nong) 民趕緊挖排水溝;預警持續幹旱,才安排灌溉。數據的作用是 “在自然變化後及時應對”,沒法主動改變自然條件。

  大棚種植時,數據則支撐 “主動調控”:比如氣象站顯示棚內(nei) CO₂濃度 350ppm,農(nong) 民可主動開啟 CO₂設備提升濃度;顯示葉麵濕度 95%,可主動打開通風口、鋪秸稈降濕。甚至有些智能大棚能實現 “數據聯動控製”—— 氣象站監測到溫度超 30℃,會(hui) 自動觸發通風口開啟;監測到土壤濕度低於(yu) 60%,自動啟動滴灌係統。數據從(cong) “提醒工具” 變成 “調控指令”,讓大棚管理更高效。

  另外,數據精度要求也不同:大棚數據要 “更精細”,露天數據可 “適度寬鬆”。

  大棚內(nei) 環境穩定,數據微小變化就會(hui) 影響作物:比如棚內(nei) 溫度波動 1℃,可能導致黃瓜坐果率變化 5%;CO₂濃度差 50ppm,會(hui) 影響生菜生長速度。因此大棚氣象站的數據精度更高,溫度誤差需控製在 ±0.5℃,CO₂濃度誤差不超過 ±20ppm。

  露天環境本身波動大,數據精度要求可適度放寬:比如露天土壤濕度誤差 ±5%、空氣溫度誤差 ±1℃,對農(nong) 民判斷是否澆水、是否防霜影響不大,重點是 “捕捉趨勢變化” 而非 “精準”。

  說到底,種大棚蔬菜和露天莊稼,氣象站數據的區別本質是 “種植環境差異決(jue) 定的需求差異”—— 露天要 “對抗自然”,數據幫農(nong) 民避風險;大棚能 “改造環境”,數據幫農(nong) 民調條件。但無論哪種場景,數據的核心價(jia) 值都是 “讓種地更科學”:露天農(nong) 民靠數據少受災害損失,大棚農(nong) 民靠數據提升產(chan) 量品質,都能實現 “知天而作,豐(feng) 收有底”。

 

15666886209
歡迎您的谘詢
我們將竭盡全力為您用心服務
在線客服
關注微信
版權所有 © 2025 raybet雷竞技客服  
技術支持: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