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JD-NQ10】【競道科技智慧農(nong) 業(ye) 設備專(zhuan) 業(ye) 廠家,高標準農(nong) 田氣象環境監測設備不同型號,不同參數支持定製,歡迎垂詢問價(jia) !】。
不少農(nong) 民會(hui) 好奇:智慧田間氣象站白天測溫度、濕度很勤快,到了晚上沒人管,會(hui) 不會(hui) “下班休息"?其實不會(hui) —— 它就像農(nong) 田裏的 “夜班哨兵",24 小時不間斷工作,白天監測光照、降雨,晚上照樣盯著溫度、濕度、地溫等關(guan) 鍵數據,而且夜間數據對種地的重要性一點不亞(ya) 於(yu) 白天。
首先要明確:智慧田間氣象站的核心設計就是 “全天候運行",不會(hui) 因白天黑夜切換而停止工作。它靠太陽能板 + 蓄電池供電,白天太陽能板充電,晚上蓄電池供電,哪怕連續陰雨天氣,蓄電池也能支撐 3-5 天不間斷運行;設備的傳(chuan) 感器(如溫度、濕度、土壤傳(chuan) 感器)都是防水、抗低溫的,能適應夜間的低溫、露水甚至霜凍環境,不會(hui) 因夜間環境變化 “罷工"。從(cong) 數據采集到傳(chuan) 輸,整個(ge) 流程全自動化:每 10-30 分鍾自動測一次數據,不管是淩晨 2 點還是早上 8 點,都會(hui) 準時記錄、實時上傳(chuan) ,不會(hui) 漏過任何一個(ge) 關(guan) 鍵時段。
為(wei) 啥夜間也要堅持測數據?因為(wei) 農(nong) 田在夜間的變化,往往直接影響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發生,這些變化隻能靠夜間監測才能捕捉到。

最關(guan) 鍵的是夜間低溫和霜凍預警。對小麥、玉米、果樹等作物來說,夜間是溫度低的時段,春秋季淩晨 2-5 點尤其容易出現霜凍 —— 地表溫度驟降到 0℃以下,會(hui) 凍傷(shang) 作物嫩芽、花器或果實,造成減產(chan) 。要是氣象站夜間不工作,就沒法及時監測溫度下降趨勢:比如傍晚溫度還在 10℃,淩晨突然降到 - 2℃,農(nong) 民沒收到預警,第二天早上才發現作物葉片發白、花器凍傷(shang) ,早已來不及補救。而 24 小時工作的氣象站,會(hui) 在夜間持續監測空氣溫度和地溫,當溫度接近 1℃時,就提前 4-6 小時推送霜凍預警,讓農(nong) 民連夜給作物覆蓋秸稈、點燃熏煙堆,或給大棚加蓋保溫膜,保住即將成熟的收成。比如蘋果花期,夜間溫度降到 2℃以下就有凍傷(shang) 風險,氣象站會(hui) 實時跟蹤溫度,一旦達標立刻預警,幫農(nong) 民減少落花損失。
其次是夜間土壤濕度和作物蒸騰變化。白天作物葉片蒸騰作用強,土壤水分消耗快;到了夜間,蒸騰作用減弱,土壤水分會(hui) 緩慢滲透、補充到深層根係。要是夜間不監測土壤濕度,就沒法判斷土壤水分是否 “補夠":比如白天澆水後,表麵土壤看起來濕潤,但夜間深層土壤濕度沒跟上,根係還是吸不到水,第二天作物照樣會(hui) 萎蔫。智慧氣象站夜間每 30 分鍾測一次不同深度的土壤濕度,能記錄下 “夜間土壤水分恢複情況"—— 若 10 厘米土壤濕度從(cong) 傍晚的 60% 升到淩晨的 65%,說明水分滲透良好,不用再澆水;若濕度一直停留在 55%,則提醒 “水分滲透不足,需補澆一次小水",避免作物白天缺水。
還有夜間病蟲害滋生的氣象條件監測。很多病蟲害在夜間活躍或繁殖:比如白粉虱喜歡在夜間溫度 18-22℃、濕度 60%-70% 時產(chan) 卵,斜紋夜蛾的幼蟲在夜間取食作物葉片。要是夜間不監測溫濕度,就沒法預判病蟲害爆發風險。氣象站會(hui) 在夜間持續記錄溫濕度數據,當數據達到病蟲害滋生的 “適宜區間" 時,即使是淩晨,也會(hui) 推送預警:“當前夜間溫度 20℃、濕度 65%,白粉虱產(chan) 卵風險高,建議白天噴施殺蟲劑"。農(nong) 民根據夜間數據預警,能在病蟲害活躍前做好防治,比發現蟲情後再打藥效果好得多。
對大棚種植來說,夜間監測更。大棚夜間封閉後,溫濕度變化快 —— 若夜間溫度過高,作物會(hui) 徒長;濕度太高,容易引發灰黴病。智慧氣象站會(hui) 在夜間實時監測大棚內(nei) 溫濕度,當溫度超過 25℃,會(hui) 提醒 “需打開大棚通風口降溫";當濕度超過 90%,會(hui) 建議 “開啟除濕設備或鋪秸稈降濕"。要是夜間不監測,等第二天早上發現大棚內(nei) 溫度過高、作物徒長,或葉片出現黴斑,損失已經造成。
可能有人會(hui) 問:“夜間數據沒人看,測了有用嗎?" 其實智慧氣象站會(hui) 把夜間數據實時上傳(chuan) 到雲(yun) 端,一方麵自動生成 “夜間數據報告",早上農(nong) 民打開手機 APP 就能看到 “昨晚低溫度、土壤濕度變化、病蟲害風險等級",一目了然;另一方麵,一旦夜間出現異常數據(如溫度驟降、濕度突升),會(hui) 立刻通過短信、APP 彈窗預警,哪怕農(nong) 民在睡覺,也能被提醒及時處理緊急情況(如霜凍、大棚漏水)。
說到底,智慧田間氣象站 24 小時工作,尤其是夜間監測,不是 “多此一舉(ju) ",而是抓住了農(nong) 田管理的 “關(guan) 鍵盲區"。白天的數據幫農(nong) 民應對當下的生長需求,夜間的數據則幫農(nong) 民預防風險、鋪墊第二天的管理計劃,兩(liang) 者結合才能讓種地更精準、更省心。有了這個(ge) “不休息的田間管家",農(nong) 民不用再熬夜守著農(nong) 田看溫度、摸土壤,隻需通過手機就能掌握晝夜農(nong) 田動態,真正實現 “科學種地不熬夜"。
關注微信